初生嬰兒黃疸

Our Services

初生嬰兒黃疸

初生嬰兒黃疸是一種常見的生理現象,大部份初生嬰兒在出生後的第 1 至 3 天內會出現黃疸。雖然大多數情況屬於正常,不需要特殊治療,但某些情況下可能需要醫療干預。

甚麼是初生嬰兒黃疸?
在媽媽肚子裡時,胎兒為了能順利從母體獲取足夠的氧氣,身體會產生濃度較高和較強的血紅素(haemoglobin)。這是因為胎兒必須與母親競爭有限的氧氣資源,因此初生嬰兒血液中的血紅素含量,有時甚至比媽媽還要高出兩倍左右。然而,當寶寶出生後開始自己呼吸,身體對高濃度血紅素的需求大幅降低。這時,體內多餘的紅血球會被分解,並轉化為膽紅素(bilirubin)。由於嬰兒的肝臟尚未完全發育成熟,無法有效代謝和排出膽紅素,就會讓嬰兒皮膚和眼白呈現黃色,就是「黃疸」。

初生嬰兒黃疸的類型:
1️⃣ 生理性黃疸

  • 最常見,通常在出生後1-3天內出現,第7天達到高峰,約1個月左右會自然消退。
  • 由於嬰兒肝臟功能尚未發育成熟,無法有效代謝和排出膽紅素。

2️⃣ 病理性黃疸

  • 黃疸於嬰兒出生後膽紅素水平過高及持續時間過長。
  • 由疾病引起的黃疸,如細菌感染、母嬰血型不合或肝臟疾病等因素,需立即就醫。
初生嬰兒黃疸

如何判斷黃疸是否需要治療?
1️ 觀察黃疸持續時間

  • 一般生理性黃疸隨著嬰兒肝臟逐漸成熟,通常會在出生後約一個月就會自然消退。

2️ 檢測膽紅素水平

  • 醫生會使用機器測量膽紅素濃度,判斷是否需要治療。

3️ 觀察嬰兒的行為

  • 若嬰兒出現嗜睡、食慾下降、小便量少及活動量減少等,應立即就醫。

初生嬰兒黃疸的處理方法:
1️ 光照治療

  • 光療(俗稱「照燈」)是最常見且安全的治療方法,通過藍光分解皮膚中的膽紅素,使其更容易被排出體外。

嬰兒出生後的3-5天,建議帶嬰兒進行健康檢查,監測黃疸水平和量度體重。如有需要,可能需要安排入院「照燈」。

初生嬰兒黃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