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廣東省出現多宗猩紅熱個案,再次引起社會關注。猩紅熱及甲型鏈球菌疾病的成因較複雜,其症狀可從輕微到嚴重不等,包括休克、腦膜炎、敗血症、關節感染,甚至可能引發風濕熱、風濕性心臟病及情緒問題等長期併發症。以下將分享相關知識,幫助家長更了解此疾病,並採取適當的預防與應對措施。
甲型鏈球菌感染是兒童常見的細菌感染,主要影響5至15歲的兒童及青少年。最常見的表現為上呼吸道感染,症狀包括發燒、喉嚨痛、吞嚥困難及咳嗽等。部分患者會因細菌產生的毒素而出現紅疹,即為猩紅熱。猩紅熱患兒通常在發燒後1至2天內出現紅疹,皮膚會變得如砂紙般粗糙。
Q1:為何甲型鏈球菌感染需要特別關注?
A:
- 與病毒感染的區別
兒童發燒、咳嗽、喉嚨痛及紅疹等症狀,80%以上是由病毒感染引起,通常無需使用抗生素。然而,甲型鏈球菌感染可能導致發燒及紅疹,若未及時使用抗生素,病情可能惡化。因此,醫生在診斷時需格外謹慎,必要時會安排快速抗原檢測(Rapid Antigen Test)或核酸檢測(PCR)以確認感染。 - 潛在的長期併發症
與其他疾病不同,甲型鏈球菌感染即使症狀緩解,仍需追蹤病因。若未及時使用抗生素治療,約有3%的患兒可能會發展為腎臟發炎或風濕性心臟病等嚴重併發症。因此,即使患兒已退燒,醫生仍可能建議進行檢測,並視情況處方抗生素以降低風險。 - 治療相對簡單
目前,青黴素仍是治療甲型鏈球菌感染的首選藥物。這種基礎抗生素已能有效控制感染,無需使用高級或昂貴的藥物。
Q2:何時應帶孩子就醫?
A:若孩子出現發燒、喉嚨痛及紅疹等症狀,建議盡快就醫。醫生會根據臨床表現判斷是否需要進行檢測或使用抗生素。在某些情況下,若症狀高度懷疑為細菌感染或猩紅熱,醫生可能直接處方抗生素。家長切勿自行購買抗生素服用,不當使用可能影響治療效果,甚至導致抗藥性。
Q3:如何預防猩紅熱?
A:
- 勤洗手: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,尤其是飯前便後及外出回家後。
- 接種疫苗:雖然無直接預防猩紅熱的疫苗,但接種水痘疫苗及流感疫苗有助降低合併感染的風險。若同時感染猩紅熱與流感或水痘,病情可能更加嚴重,並增加入侵性甲型鏈球菌感染的機會。
家長應提高警覺,留意孩子的健康狀況,並遵循醫生的建議進行適當的預防與治療。如有疑問,建議諮詢專業醫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