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疸是新生兒常見的問題,通常在出生後幾天內出現,並會隨著肝臟成熟而逐漸消退。但是,有些寶寶可能在一個月大後仍然出現黃疸,這時家長就需要特別注意了,需要進行進一步的檢查。黃疸持續不退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,包括潛在疾病(如膽管閉塞)。了解黃疸的原因和如何正確應對,是保障寶寶健康的關鍵。
Blog Classic
新生兒黃疸嚴重恐傷腦?家長應注意的危險訊號!
黃疸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展嗎?這是許多新手爸媽心中的疑問。事實上,大多數新生兒黃疸屬於「生理性黃疸」,通常在出生後2至3天出現,3至4週內自然消退,對嬰兒的健康及智力發展不會造成影響。然而,若黃疸持續不退、膽紅素濃度異常升高,則屬於「病理性黃疸」,這時若未及時治療,膽紅素過高可能穿透血腦屏障,造成膽紅素腦病(俗稱核黃疸),對腦部健康造成損害。
新生兒黃疸偏高就要「照燈」?光照治療全解析!
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常見的狀況,尤其是在出生後的前幾天。黃疸的形成主要是因為膽紅素的累積,當膽紅素水平過高時,可能需要進行治療以避免對嬰兒健康造成影響。其中,光照治療是新生兒黃疸的主要治療方法,利用特定波長的藍光來改變膽紅素的結構,使其更容易排出體外。本文將詳細介紹照光治療的原理、適用情況以及家長在光照治療期間需要注意的事項。
嬰兒黃疸不用擔心?解析生理性與病理性黃疸的區別!
新生兒黃疸是許多家長在寶寶出生後常見的現象,主要表現為皮膚和眼白泛黃。黃疸的形成是因為體內膽紅素累積,這是紅血球分解的正常產物。新生兒因肝臟尚未成熟,膽紅素代謝和排泄功能不足,容易引起黃疸。對家長而言,了解黃疸的種類及其可能影響,並掌握正確的應對方法,對寶寶的健康十分重要。
新生兒皮膚泛黃?3分鐘帶你了解新生兒黃疸症狀!
許多新手爸媽在寶寶出生後不久,會發現寶寶皮膚或眼白出現淡淡的黃色,這就是新生兒黃疸的典型表現。雖然聽起來令人擔心,但新生兒黃疸其實是相當常見的現象,多數情況下屬於生理性黃疸,且會隨著寶寶肝臟功能逐漸成熟而自然消退。本文將帶你了解新生兒黃疸的成因、症狀以及何時需要特別注意。
《Greatdoctor》報導:百日咳症狀似感冒?掌握預防3關鍵!
百日咳是一種由百日咳桿菌引起的傳染性呼吸道疾病,主要經飛沫傳播,對嬰幼兒尤其危險。初期症狀類似感冒,但隨後會出現劇烈且持久的咳嗽。預防百日咳的三個關鍵為:疫苗接種(包括兒童及孕婦)、成年人戒煙以降低嬰兒重症風險、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(如勤洗手與咳嗽或打噴嚏時使用紙巾遮蓋口鼻等)。成人疫苗保護力會隨時間減弱,因此也需注意自身防護。
疫苗的重要性
疫苗在公共衛生領域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。透過疫苗接種計劃,人類已成功根除天花、大幅降低小兒麻痺症發生率,並有效控制白喉等致命傳染病。疫苗的普及為人類帶來了顯著的健康效益,除了延長了平均壽命,還降低了醫療系統的負擔,提升整體生活品質。
《am730》報導:流感新冠交替 注意預防猩紅熱
疫情後,流感和新冠頻繁出現,兒童若同時感染多種疾病,如猩紅熱,症狀可能更嚴重。猩紅熱由甲型鏈球菌引起,主要透過飛沫傳播,常見於5至15歲兒童,症狀包括發燒、喉嚨痛和紅疹,嚴重時可能引發併發症。治療以抗生素為主,通常無需住院。目前尚無疫苗,預防措施包括勤洗手、保持環境衛生、接種流感和水痘疫苗等。
百日咳
百日咳是一種由細菌引起的傳染病,主要透過飛沫傳播。患者初期症狀與普通感冒相似,包括發燒、流鼻水和輕微咳嗽,但隨後會出現劇烈的咳嗽,甚至可能持續數月之久。這種病對嬰幼兒尤其危險,可能導致呼吸困難、窒息,甚至猝死。根據數據顯示,百日咳個案在美國和日本於2025年有上升趨勢,這提醒我們需要更加重視這種疾病的預防和治療。
猩紅熱及甲型鏈球菌感染
近期廣東省出現多宗猩紅熱個案,再次引起社會關注。猩紅熱及甲型鏈球菌疾病的成因較複雜,其症狀可從輕微到嚴重不等,包括休克、腦膜炎、敗血症、關節感染,甚至可能引發風濕熱、風濕性心臟病及情緒問題等長期併發症。以下將分享相關知識,幫助家長更了解此疾病,並採取適當的預防與應對措施。